撤職和免職有哪些區別呢
在日常生活中,撤職和免職這兩種解除勞動關系的概念,一般是出現在國有企業單位以及事業單位之中,但是由于大多數人所工作的單位是私營企業,因此對于這一概念就不太清楚。什么是免職?什么是撤職?撤職和免職有哪些區別呢?針對這幾個問題勞動法律網小編為您詳細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免職是什么
免職指依法享有任免權的機關按照法律或制度規定,免去某人所擔任職務的行為。
二、撤職是什么
撤職是指撤銷公務員所擔任的職務的紀律制裁方式。受撤職處分的,應當降低級別。
三、撤職和免職的區別
1、性質不同
人大常委會既有撤職權,也有免職權,但撤職與免職的性質不同,撤職是一種懲罰性行為,表明被撤職人員有重大過錯,如違紀工作嚴重失誤,甚至是有違法行為等。撤職與撤銷黨內職務、撤銷行政職務的黨紀政紀處分有所不同;人大及其常委會集體行使權利,一旦撤銷某官員的職務,沒有復議、申訴、訴訟等救濟途徑,只能當一般公務員。因此,撤職是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人事任免權的一種最嚴厲的監督手段。
免職則一般不具有懲罰性,其適用于包括因調任其他工作、輪崗交流、任職期滿、退休等因素而引起的免除其所任職務的行為。但在某些情況下,免職也用于有過錯行為的公職人員,但相對于撤職而言,其過錯程序要輕一些,或者其行為的性質還有待進一步查清核實,只是當時已不適于繼續任職而先行免職。
2、提出主體不同
按照監督法的規定,可以向本級人大常委會提出撤職案的主體有三類:一是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提出。應由本級人民政府正職首長、人民法院院長和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代表本機關簽署,向本級人大常委會提出;二是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提出。對于由常委會決定任命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經有關部門調查核實,發現有違法違紀、失職瀆職等情況而需要撤銷其職務的,可采取會議的方式決定問題。主任會議提出撤職案應由主任會議成員討論,以少數服從多數通過;三是常委會組成人員五分之一以上聯名提出。常委會組成人員在集體行使監督職權的過程中,發出本級人大常委會決定任命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撤職情形的,可以聯名提出撤職案,聯名提出撤職案的法定人數是常委會組成人數的五分之一,而且常委會組成人員參加聯名提出撤職案,應當認真研究領銜人提出的撤職理由是否成立,相關材料是否充分,經慎重考慮后決定是否參予聯名。
“免職”與“撤職”不同。免職與任職是對等的,一般情況下,由常委會任命的“一府兩院”人員需要免職,由“一府兩院”“三長”提出免職案。如果屬于人代會選舉的人員辭職或需要免職的,由常委會主任會議提出免職案。地方組織法第四十四條第九項明確規定了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在閉會期間有決定本級政府副職的個別任免。
3、內容要件不同
根據監督法的規定,撤職案應當寫明撤職對象和理由,即提出撤職案必須有充分的理由。這種理由大體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以為有違紀違法行為的;二是認為有失職瀆職行為的。提出撤職案還應當提供有關材料,也就是提出撤職案所依據的事實和法律依據,以支持撤職理由,主要是有關違法違紀、失職瀆職的事實和依據等。而在免職案中一般只需簡單說明免職理由,如工作調動、退休離休等。
4、處理程序不同
撤職案提出后,其處理程序有兩種:一是對于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由“一府兩院”和主任會議直接提請本級人大常委會會議進行審議;二是對于撤職案指控的事實是否成立,證據尚不清楚的,由主任會議決定暫不提請常委會會議審議,而是向常委會提議組織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由此后的常委會議根據調查結果報告審議決定。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的撤職案,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可以就撤職案的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鑿,理由是否充分,適用法律是否正確,處理是否得當發表意見和看法。
在表決前,被提出撤職的人員有權在常委會會議上申辯。就撤職案所提出的事實,證據和理由等提出反駁意見,為自己申辯和辯護,然后由主任會議決定是否將撤職案提請常委會會議采用無記名票的方式進行表決。相比之下,免職案的處理程序相對簡單,一般直接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常委會組成人員審議后即予表決。
以上就是勞動法律網小編為你準備的“撤職和免職有哪些區別呢”的全部內容,看完上述資料,相信你也了解到了撤職與免職的區別是什么了,雖然聽起來二者沒有什么差別,但是這兩種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是截然不同的。
上一篇: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制度規定
下一篇:裁員的補償金要怎么扣稅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